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教育情怀 博客

一个教师的思想能走多远,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日志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1-01-05 21:43:2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1901-1910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X射线的发现
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放射形的发现和研究
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氩的发现
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气体导电
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
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照片彩色重现
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无线电报
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气夜状态方程
1911-1920
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热辐射定律的发现
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航标灯自动调节器
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低温物质的特性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晶体的X射线衍射
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19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元素的标识X辐射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能量级的发现
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斯塔克效应的发现
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合金的反常特性
1921-1930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
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
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X射线光谱学
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弗兰克-赫兹实验
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
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
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热电子发射定律
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的波动性
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拉曼效应
1931-1940
193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量子力学的创立
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理论的新形式
193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子的发现
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
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衍射
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子辐照产生新放射性元素
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回旋加速器的发明
194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41-1950
194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4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未授奖
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分子束方法和质子磁矩
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核的磁特性
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高压物理学
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离层的研究v
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云室方法的改进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乳胶的发明
1951-1960
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人工加速带电粒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磁共振
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相称显微法
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用符合法作出的发现
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兰姆位移与电子磁矩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晶体管的发明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
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切连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反质子的发现
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泡室的发明
1961-1970
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
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凝聚态理论
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
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光磁共振方法
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恒星能量的生成
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共振态的发现
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
1971-1980
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全息术的发明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超导电性理论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隧道现象和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
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射电天文学的先驱性工作
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核理论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J/?粒子的发展
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结构理论
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低温研究和宇宙背景辐射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弱电统一理论
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C_P破坏的发现
1981-1990

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激光光谱学与电子能谱学
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相变理论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W±和Z?粒子的发现
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量子霍尔效应
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高温超导电性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微子的研究
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钟和离子捕集技术
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

1991-2001

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液晶和聚合物
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多斯正比室的发明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新型脉冲星
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
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
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亚原子粒子之间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瑞典当地时间10月9日11点45分(北京时间9日17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天宣布了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将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艾里克A.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E.威依迈,三人将共同平分1千万瑞典克郎的奖金。三位科学家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理由是取得了在淡气中实现碱性原子的博斯-爱因斯坦冷凝,揭示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物。人们都知道激光与普通灯光不同,在激光中所有光粒都具有相同的能量与振荡,因此如何控制其它光束达到同样的状态一直就是对物理科学家的一种挑战。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使得原子能够“合谐地歌唱”,这样就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博斯提出了一个关于光粒计算的重要理论,并将结果发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将这一理论扩展扩展到了特定类型的原子。爱因斯坦预计,如果这种类型的原子气体被降低到极低的温度,那么所有的原子就会突然聚集在一种尽可能低的能量状态。这种过程与从气体中滴下一滴液体相似,因此称为博斯-爱因斯坦冷凝,上述三位物理学家的成就在于成功证实了这一理论。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8日电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卡尔多·贾科尼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据瑞典皇家科学院2003年10月7日宣布,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由于在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Alexei A. Abrikosov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Vitaly L. Ginzburg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Anthony J. Leggett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新浪科技讯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把2004年度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今年的诺贝尔单项大奖奖金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6万美元。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三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才获此奖项的。夸克是自然界中最小的基本粒子。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三位美国科学家分享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维尔泽克
三位美国科学家分享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资料图片: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格罗斯
三位美国科学家分享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资料图片: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波利泽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光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的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

美国科学家约翰·亨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名美国科学家罗伊·亨格劳伯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奖

 
Roy J. Glauber
John L. Hall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3日电(记者马世骏王凯梅)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乔治·斯穆特
约翰·麦泽尔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9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瑞典克朗)的奖金。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计算机硬盘已得到广泛应用。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Albert Fert)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Peter Grünberg)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记者和苗 吴平)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的南部阳一郎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将因发现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分享另外一半奖金。[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2009年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益于光纤通信和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诺贝尔奖揭晓的消息和情景如今能瞬间传遍全球。分别研究出这两项成果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两人分享今年物理学奖的另一半奖金。

  高锟是继去年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1933年在上海出生,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卸任。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高锟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他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制成石墨烯材料。

[转载]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教育情怀 - 教育情怀 博客

海姆(左)和诺沃肖洛夫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接受采访。

 

  评论这张
 
阅读(18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